公元前294年,白起出任左庶长,正式开启了他在历史上的封神之路。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,他征战四方,攻下了超过70座城池,斩杀敌军约110万,几乎无人能够与之匹敌。
然而,虽然白起是一位英勇的将领,他的名字却常常与“杀神”二字联系在一起,因为在他的指挥下,数以百万计的鲜活生命丧命,战场上血流成河。这种无情的杀戮让人不禁感到他所取得的胜利背后,也充满了冷酷与残忍。
实际上,古人常说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即通过谈判或外交手段解决冲突,才是兵法的真正高境界。历史上,也确实有不少人通过智慧和口才化解了战争的风暴,取得了胜利。不过,在这些人中,甘罗无疑是个特别的存在——他才年仅12岁,却凭借一张口,竟成功拿下了16座城池。这个在春秋战国时期弱肉强食、战火纷飞的年代里,一个12岁的孩子居然能从如狼似虎的敌人手中夺得土地,实在令人难以置信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甘罗在取得这些伟大成就之后,却突然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。从此,史书再没有他的踪迹。那么,甘罗究竟去向何处?他为什么会神秘消失呢?
虽然史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,但通过拼凑各类史料,结合近年来甘罗墓的发现,或许我们能够解开这个谜团。
根据史书的记载,甘罗的历史轨迹大致从公元前243年开始,到公元前237年为止。公元前243年,秦国左丞相甘茂去世,甘茂的孙子甘罗刚刚年满12岁。然而,这位少年并非普通之辈,他的才智超乎常人,机敏灵活,尤擅谋略,很快便声名鹊起。吕不韦这位当时的权臣,四处招揽人才,12岁的甘罗便顺利进入了吕不韦的门下,成为了吕不韦的客卿。
甘罗之所以能够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主要得益于他完成了两项惊人的任务。
首先,当吕不韦计划攻打赵国时,他决定派遣张唐前往燕国担任国君,希望借助燕国的力量联合攻赵。然而,张唐与赵国结怨,赵国曾为追杀他而悬赏百里土地,这让张唐根本不愿前往。吕不韦为此焦虑不已,然而甘罗巧妙地以白起之死启发张唐,最终让张唐心甘情愿地前往燕国。
其次,甘罗最著名的成就之一,就是他出使赵国的奇谋。那时,燕国将太子送到秦国作质子,张唐准备前往燕国。此时,秦燕两国看似已经达成联盟,若合作得当,可以对赵国进行两面夹击。
然而,甘罗却采取了一个极为巧妙的计策——他假意将燕国太子送回,换取了赵国5座城池,并承诺在赵国胜利后,秦国将不参与战争,条件是赵国必须将部分领土划给秦国。最终,赵国果然取得大胜,占领了36座城池,并按照约定向秦国送来11座城池。甘罗仅凭口才,便为秦国赢得了16座城池,秦王对此大加赞赏,并给予他丰厚的赏赐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甘罗的成功并非仅仅是因为他出色的口才,还因为他得到了一位有眼光的君主——秦始皇的青睐。秦始皇能够识才,不拘一格,甘罗的勇气和智慧让他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。
然而,甘罗的事迹也在此时戛然而止。公元前237年,吕不韦因嫪毐事件被罢免,秦始皇下令驱逐所有客卿。李斯通过《谏逐客书》挽回了秦国的客卿,但吕不韦门下的客卿却依然不得不被遣返回国。甘罗作为吕不韦门下的重要人物,显然也面临着这一命运。
此时的甘罗只能选择两种结局——一是留在秦国,面临可能的死亡;二是逃离秦国,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。如果他选择逃亡,那他会去哪里呢?
根据《甘氏谱牒》记载,甘罗是楚国下蔡人,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颍上县。由于楚国与秦国交好,甘罗若想回故乡,必须避开秦国的追捕。于是,他可能选择从赵国南下,偷偷返回家乡。
然而,事情的复杂性在于,甘罗的墓葬地点分布在陕西、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西、广西等多个省份。若将这些墓葬的地点连成一条线,我们会发现,这条线路竟与秦国灭六国的征程非常契合。也就是说,甘罗可能在逃亡过程中,途经陕西、河北,最终南下到达广西,而途中他可能故意修建墓葬来迷惑秦国的追兵。
尽管通过这些蛛丝马迹,我们可以大致推测甘罗的逃亡路线,但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,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。或许,甘罗的真正结局并非单纯的逃亡,背后隐藏着更多复杂的历史因素。《东周列国志》提供了一个更接近真相的解释:
“燕太子丹在秦,闻秦背燕而与赵,如坐针毡,欲逃归,然恐不得出关,乃求与甘罗为友,欲资其谋,为归燕之计。”
这意味着,甘罗与燕太子丹有着密切的交情,而燕太子丹回国后不久,便发动了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。荆轲刺杀失败后,甘罗成了秦始皇必须除掉的对象。因此,可以推测,甘罗的神秘消失,可能与他与燕太子丹的关系密切相关。
回顾甘罗的整个事迹,他虽然天资聪颖,策略非凡,但其手段却显得极为阴险——他善于利用顺水推舟、过河拆桥等技巧,做出很多损人利己的事情。这样一个心机深重、心狠手辣的少年,显然引起了秦始皇的警觉。始皇帝肯定意识到,甘罗未来必定会成为祸害。因此,不论是因为吕不韦,还是因为燕太子丹,甘罗最终的结局注定是死亡。
甘罗的突然消失,或许正是这段历史的必然结局。
——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、《东周列国志》等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